《伍姓村志》
伍姓村地处中条山北麓的伍姓湖北岸,明嘉靖年间,兵部吏部尚书杨博曾游五老峰及伍姓湖,赋有《伍姓湖歌》,诗曰:“晓披五老峰上云,晚钓伍姓湖中鲤。忽逢渔父三五人,问是伍姓谁家子。自云无姓亦无名,世代相传常钓此......”
伍姓村:村名的考证
伍姓村名的起始,又是因哪伍姓村民之姓而得名,传说不一。
一说,伍姓村民由舜帝村迁出,因帝有伍(虞、姚、胡、田、陈),为了不忘故土,故把村名称伍姓。有史料可以证明,舜帝及后裔早期就在伍处湖一带繁衍生息。虞乡就是指舜帝虞及后裔的家乡。虞乡做为地名,最早出现是在后周时期,虞乡城就在现南古城。
另一说,村中有五大家族人,带领村民生产劳动,除耕渔之外,并开设五个小作坊,逐步发展了生产,改善了生活。某一晴朗之日,几个耆老于东南祭祀祖先时,见东南山峦有五峰,闪闪发光,似五个老人头像,据说此景在晴天近黄昏时多次显现,好似“海市蜃楼”。当时,人们信风水之说,称五峰好似与村中五大姓氏相应。故把村名称做伍姓村。至于当时的伍大姓是哪些姓,说法各异,其中一说是陈、冯、李、雷、伊。对此尚需以后进一步考证。
还有一说,伍姓是许、薛、王、刘、赵。这伍姓分别代表着唐李渊的五位结义兄弟:浙江府许计,雍州府薛洁,汉中府王猛,广西上林县刘占先,许州府赵松年。他们都是李唐的开国功臣,又称“五忠臣”。话说李渊起兵反隋之初,曾兵败被困于五老峰,是五位结义兄弟与李渊父子换了衣服后,李渊父子才得以突围脱险,而五兄弟则退守玉柱峰顶牵制隋军,于古历七月初一日峰顶被攻破之时,舍生取义,跳崖而亡。
李渊父子闻知五位结义兄弟尽忠的消息后,便设堂追祀圣臣五兄弟救主之功。李唐天下建立后,又在虞乡侯孟村,建起了五兄弟结义庙。此后,每年古历七月初一,唐皇帝都要在紫禁城设坛祭奠。永微元年高宗李治继位,以承皇父遗愿,于显庆三年,下旨赐封中条太乙山为“五老山”,玉柱峰为“五臣峰”。唐天授三年,武后亲手御书,为五臣铭写了祭表序,大竖铭石以颂其功。表序曰:“臣有五,共五姓,忠义洁天,功德无量,以旌万世,铭石是序。”五臣后代,荣享大唐皇上赐封之福。将山北三十里舜的后裔地,封为“五姓古塬”,把张扬湖畔赐封于五臣后世所居,故而有了“伍姓村”之名。
对湖名与村名的来历,何者为先?湖原称张扬泽西陂,应是因邻伍姓村而改称伍姓湖,合乎逻辑而可信。
昔日的伍娃小村,现在已发展成了一个多姓氏的大村,涉及姓姓氏41户,分别为:张、陈、尚、武、田、贺、许、姬、刘、滑、李、黄、陶、毛、葛、孟、赵、钱、马、何、金、范、王、徐、任、杨、吕、宋、薛、邵、屈、惠、柴、祁、丁、梁、郭、鲍、卢、裴、越,其中大户姓氏有张、陈、尚、武、田、贺、许、姬、刘等。村民们继承了先辈留下的与邻为善、和睦相处的优良传统,开创了共同发展,共同富裕的新局面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,感谢每一位的分享。